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上)

第八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一、智力理论(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一)传统智力理论1.含义:以心理测量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

第八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智力理论(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

1.含义:

以心理测量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2.基本理论:

(1)单因素论: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智力是稳定的单因素的。

(2)二因素论(斯皮尔曼):人与人在智力上是有高低的,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智力是稳定的单因素的。

【1】按活动类型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普遍因素VS特殊因素。

【2】普遍因素:G因素,主要是推理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表现在一般性的活动上,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的所共有的因素。

【3】特殊因素:S因素,表现在特殊性的活动上,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

【4】二者相互联系:先有一般因素,然后才有特殊因素,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 因素的。

(3)群因素论(瑟斯顿):七种因素

(4)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美国的吉尔福特):智力结构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考虑,把人的智力分为120种详细的智力因素,这表明学生学业失败未必是因为智力不高,其长处完全可能在学校教育以外的地方。

【1】操作维度:即智力活动的过程: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这5个因素。

【2】内容维度: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图形、符号、语义、行为这4个因素。

【3】产物维度: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6个因素。

(5)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

【1】按智力的不同功能或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划分;

【2】流体智力指人不依赖于文化知识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即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智力(含义);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特征);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例子)。

【3】晶体智力指在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含义);并不是随着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特征);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常识性取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校获得的计算能力等(例子)。

3.对社会最大的影响就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智力测验或IQ测验,虽遭受批评,但仍占有优势。

(二)现代智力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针对传统智力理论过于单一来提出)

(1)含义:

由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至少包括以下8种不同智力:

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知/内省智力。后来又加了自然智力,也叫存在智力。

(2)特点:

【1】每个人都有8种智力;

【2】每个人智力的组合方式不同,从而表现方式不同;

【3】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

【4】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体系,相互作用,产生外显智力行为。

(3)评价/应用:

【1】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观——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从课程活动、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

【2】多元智力理论带来教育的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实施因材施、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从大量的生物学精神学出发,有生理学依据;

【4】并未走向极端,没有否认历史文化,没有否认教育的作用;

【5】突破传统智力范畴,提出多维理论,引发人们思考。

2.成功智力理论(针对传统智力理论过于学术)

(1)含义:

是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成功智力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即智力是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背景所需的心理能力,成功是个体能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目标。

(2)三种基本成分:

【1】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对比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

【2】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况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帮助个体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

【3】实践性智力: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实施。

(3)特点/关系:

人生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这三种能力,更需要在这三种能力间取得平衡。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它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时候个体才能取得成功。

(4)四个关键元素:

【1】应在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按照个人的标准,根据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义智力;

【2】个体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赖于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弥补自己的不足;

【3】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用于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4】智力平衡是为了实现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强调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应用/评价: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实践性方面,还要强调其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教学要教会学生认识、利用、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扬长避短。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含义

1.问题:

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的有些阻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包含四种成分: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方法。

2.问题解决:

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即利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使个人从初始状态的情境,达到目标状态的情境的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包括以下五个特征:(1)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 (2)问题解决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运算,简单的思维活动不算; (3)问题解决具有认知性; (4)在头脑内进行的而不是外显的;(5)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可能是问题,对另一人可能不是)。

(二)基本过程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1)识别有效信息;(2)理解信息含义(关系命题,指定命题);(3)整体表征;(4)问题归类。

2.寻求解答阶段/确定操作

(1)算式法(一步一步的程序)

(2)启发式: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

【1】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为许多子目标,一个一个目标的去解决;

【2】逆向反推法:从目标开始进行反推,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的问题;

【3】爬山法: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目标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移动,逐步逼近目标。爬山法和尝试错误法的区别在于每做一个尝试就要对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做一次估计。

【4】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

3.执行策略阶段/尝试解答阶段

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参考答案。

4.评价结果阶段

当选择并完成某个阶段后,还应对结果进行评价,已确定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等。

(三)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1)智力与问题解决:智力与创造力

【1】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即高创造力则高智力,低创造力则智力可高可低

【2】创造力是智力的充分条件,即智力低则创造力低,智力高则创造力可高可低

(2)动机与问题解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客观情境、知觉方式,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2)表征方式: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说明问题在头脑中如何表现的。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1)思维定势:也称心向,只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个体经由学习而积累起来的习惯倾向。在解决问题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关键取决于新情境与原有问题呈现的情境是否一致。当问题情境一致时,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减少探索过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时有消极作用,会使人习惯性的采用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而不能进行别的尝试,阻碍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自己举一个例子在后面)

5.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1)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如:由蒲公英随风飞行受到启发发明了降落伞。

(2)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个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个小时、几天或几周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的效应,关键点实际上是顿悟的产生。

(四)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的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心理培养的心得体会_培养性心理_培养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粤ICP备2021141569号-1
心理健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