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记者如何兼顾新闻素养与受众心理

□刘梦娜摘要新闻媒体享有着采访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等权力,而记者则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可见媒体对于社会公众的所代表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然而

□刘梦娜

摘要

新闻媒体享有着采访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等权力,而记者则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可见媒体对于社会公众的所代表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然而,媒体的“权利”与“威严”并非与生俱来,记者权利越大责任越重,不仅要培养、坚守新闻素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正确理解、迎合受众心理,关注他们的需求,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章。

当今社会,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各个网络平台的拓展和延伸,社会新闻因为其趣味性、曲折性、故事性、贴近生活等因素而受到了广大市民及网友的喜爱和关注,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然而,在全媒体时代大数据的冲击下,有的记者为了“争头条”“抓眼球”“抢热度”,在采访中一味追求首发、新鲜、刺激、爆炸式新闻,加上有的记者业务素质低,没有健全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素养,无视新闻伦理,真假参杂、采访不全面、过于放大或主观臆断,导致全国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虚假、失实新闻在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流传,而转发队伍中甚至不乏一些主流媒体。

2007年,一则“纸包子”虚假报道,经媒体播出、转发立即引起社会恐慌。虽然事后各大媒体都辟谣打假,但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及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却是难以消除的。

受众是新闻的起源和归宿,无法贴合受众心理、没有关注度,就不能做出有影响力的新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闻工作者:“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想要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坚守新闻素养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先决条件。”那么,新闻记者如何兼顾新闻素养与受众心理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客观及时,用新闻实事满足受众知晓欲

在一个和谐文明、法制健全的社会,权利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综合体,每个新闻人都要有“良心”讲素养,肩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守住媒体的公信力。

公众享有知情权,媒体的职责就是把真实发生的事实或存在的现象客观呈现出来,并对社会中的事件及现象进行舆论监督。媒体,尤其是党报,承担着党与政府喉舌的重要使命,更应时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方针,讲政治讲纪律讲良知,客观、及时满足受众的知晓欲和知情权。

坚持客观全面,用实事讲好故事。对于新闻而言,真实、客观就是它的生命,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必须保持客观、公正、严谨的态度,多听多思考,避免被受访对象牵着鼻子走。到达现场后,找到各方当事人,拼凑一个完整的事实,避免因为求快只采访一方,漏掉相关重要事实,而导致新闻失实。现在是全媒体时代,记者写出的任何一个失实信息都将引发严重后果。

第一时间到现场,及时满足受众知晓欲。普遍而言,老百姓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尤其对于突发事件或舆论监督类的发生缘由及进展充满好奇和强烈知晓欲。因此,接到新闻线索后,记者一定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多方了解新闻事实,并通过手机客户端、笔记本电脑等各种渠道第一时间编辑稿件发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抢占“先机”及时回应受众需求。

二.写活写亮,接地气找亮点适合受众口味

无论是舆论监督类、先进典型类还是一般民生类报道,都是主流媒体常见的几种报道形式,也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观体现。然而,由于这类新闻数量多,受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记者在采写中,应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接地气的语言,让文章活起来、让人物更立体。

接地气、找亮点,让文章“活”起来。记者在采写过程中要想出彩出众,就须接地气,以老百姓的心理思考问题,多看多提问中国男同志,发现其不一样的“亮点”“特色”,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让笔下之人“活”起来,让笔下之事“动”起来,让文章在受众心中视频化、情节化、趣味化、生动化,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是一段枯燥的文字和一堆干瘪瘪的数据。

善于观察,丰富人物形象。对人物类报道,更是要多观察、多提问,不仅仅局限于受访对象作的贡献,要多挖掘他们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难忘的小故事,心理层面塑造、展现个人风貌,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有血有肉,让文章吸引人、感动人、影响人,从而达到树立先进典型的根本目的。

三.创新风格,讲精彩故事引导受众参与

在全媒体时代,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记者,要发展要业绩要关注要“异军突起”,文章必然要大胆创新、形成多元化风格,“迎合”各方口味,扩大受众范围和群体,抓住受众眼球。

写作风格多元,打破千篇一律。报道模式千篇一律、新闻内容止于表面,新闻价值含量低,将难以调动受众的阅读欲及互动兴趣,导致新闻失去原有价值。尤其是在写先进典型类文章时,由于基本都是展现这群人物的顽强拼搏、无私付出、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等美好品质,很容易让人产生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因此,记者更应该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体貌特征、兴趣爱好等都不一样,在选择切入点时,找准受众最关注的,以贴近老百姓的语言来讲述,把先进典型最具代表的特征说深说透,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共鸣。

吃透各项政策,引导受众参与互动。记者的业务素质是新闻稿件质量的第一要素,在采写不同类型的稿件前,记者应展开学习,吃透政策,了解各项规定,在自己“明白”的前提下让受众“明白”,抓住老百姓最关注话题,将政策、民生项目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受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如:某媒体在报道2016年退休人员涨工资的政策时,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直接将计算方式列出,手把手教退休群体算自己能涨多少钱,提高民众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达到民生政策传播的目的。

兼顾新闻素养和受众心理,站在最公正的角度报道真实的新闻,是社会赋予记者的权利,也是记者赖以生存的唯一法则。不论是舆论监督类、先进典型类,还是一般新闻类,记者都必须坚持以真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以内容取胜,以文风出彩,正确迎合受众口味、吸引受众目光,创作出有价值、有影响力、有权威性的优秀新闻报道。

粤ICP备2021141569号-1
心理健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