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对培养初中生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韧性对培养初中生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初中生,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韧性,正性指标,心理状态

文|箫紫圜

培养性心理_心理的培养_培养心理品质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对主观社会地位的感知存在差异

每个人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定义”不同,在社会环境中成年人会选取职业、收入等客观经济指标来衡量自身的社会地位。

初中生评估自身的社会地位时,主要考虑自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在学校群体中的等级地位这两个重要因素。

心理的培养_培养性心理_培养心理品质

因此,在探究初中生主观社会地位与心理韧性的内部作用机制时,学者们主要从主观社会地位中学业成就、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等指标来考察其与心理韧性间存在地关联。

个体感知到愉快地学校气氛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削减消极因素对个体情绪、行为适应的负面影响。

促进个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避免发生同伴冲突、拒绝和攻击行为,同时也是提升个人积极、稳定地心理品质的关键。

初中生感知的师生关系、秩序与纪律、同学关系、发展多样性、学业压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

心理的培养_培养性心理_培养心理品质

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采取有效地情绪表达方式,情绪理解能力较高,懂得积极应对生活事件,相应地心理韧性水平就越高青少年的主观社会地位的确可以正向预测他们自身的心理韧性水平。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思想较为开明,能够正确、主动地引导儿童发展各项积极的心理特质。

当子女感知到自己处在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时,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指标,拥有最佳的心理韧性。

个体主观感知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通常情况下,大学新生初次步入大学校园,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自我的社会属性。

培养性心理_心理的培养_培养心理品质

因其自我概念不稳定,在面临新环境、新生事物、新人际关系时,容易产生不适应的行为,而心理韧性较强的个体会主动调动自身有利的资源,以应对新环境中各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也就是说,个体通过改变自身的主观社会地位认知,使得其心理韧性保持在良好的范围内。

心理韧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对于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个体来说,心理韧性是一种防止其自杀风险的保护因素,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免受抑郁和焦虑等消极心理问题影响的重要因子。

相对于外部因素,心理韧性作为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能够切实稳定地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部分,且二者之间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培养心理品质_心理的培养_培养性心理

初中生心理韧性随着年级增加而有所提升,心理韧性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独立因素,对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大多数初中生身处于受保护的象牙塔中,完全避免其与风险因素接触几乎是不太现实,唯有提升其承受挫折、抵抗逆境的能力,才能获得成长。

心理韧性的积极作用

心理韧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有助于弱化不良的心理因素对个体身心的伤害,而且对培养初中生心理健康正性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成为社会的议题,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业,个别甚至演化成自杀行为。

心理的培养_培养性心理_培养心理品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两者皆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低龄者的焦虑、抑郁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往往自我意识旺盛,自尊心强,在面对自身经验和实际能力不足时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进而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韧性作为评估个体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免受外部不良环境因素干扰,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保护因素。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积极应对挫折、提升心理韧性品质的关键时期通过“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心理的培养_培养心理品质_培养性心理

培养初中生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发现初中生的内在力量,挖掘他们“不良表现”背后的功能,帮助初中生发展自身积极应对挑战的能力和技巧,使其在面对危机与压力时学会缓冲,从而及时地作出调整。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初中生的主观社会地位的不多,在此之前对于主观社会地位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成年人群体。

从主观社会地位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来看,初中生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有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是预测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据。

这一群体在探索自身身份的过程中不免要接触社会人员和使用社交媒体,因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正从客观化转向主观化。

培养性心理_培养心理品质_心理的培养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表明初中生普遍自我感觉生活幸福,情绪状态良好,人际关系和谐,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以积极地心态迎接考试。

培养心理品质_培养性心理_心理的培养

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与其生源地是否属于农村或城市均无明显差异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一批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举家迁移到城镇地区,受所处环境影响,家长会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所创造同等的教育条件。

培养性心理_培养心理品质_心理的培养

比如选择买学区房、中断工作陪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随迁子女在物质资源和教育机会的获取与本地同辈儿童的差距,弥补了随迁子女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心理健康差距。

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在三个年级上的差异显著,刚从小学阶段跨入初中的初一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有限,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

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在应对诸如学习、考试等更为灵活,适应性更强。

不同于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正是个体大脑内部的杏仁核成长期,学生情绪体验感强烈的背后是他不仅要接受身体外部明显的变化。

培养性心理_心理的培养_培养心理品质

初三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开始趋向定型男同性网站,其“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大大增强,他们比初一、初二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学习兴趣基本稳定,学习成绩亦逐渐稳定下来,因而初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回归往常。

初中生对自我感知到人缘状况、学业成绩、家庭条件、实践能力等方面认同感较良好。

培养心理品质_心理的培养_培养性心理

少年时期的初中生对于社会地位的感知比成年人更乐观,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乐观的趋势会逐渐下降。

初中生主观社会地位在性别上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在人缘情况、社会实践能力两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地位认同感有所差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在校园内,许多男生会通过篮球、足球等户外活动方式认识朋友,以此获得真挚的友谊和同伴认同,也会吸引一部分不擅长运动的同学对运动产生兴趣。

因此,中学时期男生的同伴关系质量优于女生的同伴关系,这恰好体现了男生感知自身的人缘情况和社会实践能力高于女生。

进入中学的初中生所接触的事物更为丰富复杂,且面临的社会生活事件不似从前那般单一。

培养性心理_培养心理品质_心理的培养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那些身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而那些生活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青少年恰好相反,社会比较往往会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需要指出的是,主观幸福感是主观社会地位一项重要指标。再者,无论是地理位置,亦或是人文环境,居住于城市的青少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

而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有限,无法满足其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谈不上追求课业以外的才艺水平,所以会出现城市的青少年在学业成绩、才艺水平上的体验感高于农村的青少年。

粤ICP备2021141569号-1
心理健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