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岁汉藏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解释性心理理论 事实与观念 内隐与外显 汉藏 小学儿童

【摘要】:个体心理理论是一个毕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儿童获得“错误信念”后,其心理理论还在继续向前发展。而解释性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水平是检测学龄期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所反应的是这样一种认知能力:即个体能理解不仅外部世界影响着心理,而且心理也在解释外部世界中起着重大作用。在新皮亚杰主义的视角下,强调知识的获得或信念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解释知觉信息的过程,即便是在所获知觉信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也可能通过不同的建构、解释而拥有不同的信念。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儿童大约在7岁左右开始获得对解解释性心理理论的理解,但离完全成熟还有一段距离。儿童对解释性心理理论的理解,存在问题领域的差异。儿童基于对个体心理主动性的理解来解释自己和他人对同一信息(事物)持有不同信念是合理的,这种“相对思维”的能力首先出现于个人口味和审美偏好领域(观念领域),而后才出现于客观事实领域。另外,儿童所掌握的知识最开始是以内隐的、非言语报告的、程序性的形式展现的。在儿童的知识还没有发展为外显的、有意识的、事实性的知识之前,儿童的这种理解水平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在理解观念领域和事实领域中,不同个体对同一信息(事物)所持有的不同信念的确存在这种内隐与外显水平上的差异。

然而,从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内目前尚缺乏区分对学龄期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在不同领域以及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发生和发展特点的研究。测查儿童何时开始以内隐的、非言语报告的、程序性的形式展现对不同问题领域里个体心理主动性的理解,同时探究儿童外显的行为反应与其内隐的程序性理解之间有何联系是本研究关注的一个问题;此外,由不同文化、语言和社会经验的差异而导致的儿童认知发展上的差异问题也是本研究试着要探究的另一个问题。本研究被试取自西藏拉萨市某公立小学以汉语授课为主的一至六年级汉、藏小学生共219名。通过儿童对模糊刺激(两可图、两可参照交流;个人口味、审美)解释多样性的理解和基于专家提供信息而造成的模糊刺激解(事实和观念)释多样性的理解两个研究,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结论如下:1.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获得时间是在小学时期,本研究中8岁儿童(最年幼组)已经表现出对解释性的理解;10~12岁儿童能比较稳定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问题中理解心理过程的解释性家庭乱,然而,儿童对于完全通过解释性心理理论任务还有一段距离。2.儿童对解释性心理理论的理解存在问题领域、问题类型的差异。研究一结果表明,儿童在事实领域中的得分要高于在观念领域中的得分(F=366.880.000);预测问题的得分显著低于解释问题的得分(F=33.350.01)。

3.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发展不存在民族差异(F=0.990.05)。4.对完成预测问题后儿童持有的信心分数的分析表明,预测题全部通过和通过1个任务的儿童与预测题全部没有通过的儿童持有的信心分数在观念和事实领域中有差异。5.儿童在内隐和外显水平上对事实和观念领域中不同个体对同一信息(事物)持有不同信念的理解有差别。在内隐行为反应上,所有年龄组(7、9、11岁)儿童在模糊事实领域根据专家的相反意见而改变自己判断的人数显著多于在观念领域中改变判断的人数;外显任务表现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事实和观念领域中通过任务均分也在提高(F=29.880.000);在研究二中,儿童在观念领域中的任务表现要好于在事实领域中的表现(F=29.880.000)6.只有最大年龄组儿童在进行解释时,能认识到观念是具有“主动建构性”这一本质认识,即能从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一角度进行解释。7.外显任务与内隐任务关联分析表明,儿童关于事实与观念领域的不同理解在外显与内隐两种水平上并没有互相影响。

粤ICP备2021141569号-1
心理健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