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心理的嬗变及其启示

【摘 要】 女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和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女性性心理的嬗变及其启示

【摘 要】 女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和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冲击,女性性心理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本文以转型社会时期女性性问题为背景,通过梳理女性性心理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了影响女性性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女性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女性;性心理;嬗变;启示

The of the ’s and the

GUO Liyan, ZHANG Nan

, , China

【】As an part of the , the of 's and , 's and happy, and the next ’s and raise. Along with the of , the of the multi- and the of the idea of sex and sex , the 's has the . Based on this of , this the and the to the of the the of the of .

【Key words】 ; ; ;

被称为“最文明的英国人”的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霭理士认为“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全部素质的一部分,分不开的。有句老话说得很有几分道理:‘一个人的性是什么,这个人就是什么。’”[1]孔子《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中也有云:“食、色,性也。”,就如同食欲,人的本性使然。

作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性心理,“是指与男女两性活动中相伴随的个体的一系列性心理现象的总称,是个体对异性魅力所产生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它包括个体在与异往中所涉及的望、性感知、性记忆、性想象(性幻想)、性思维、性情感、性自制力、性动机、性气质、性兴趣、性能力、等。它是个体心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

女性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可谓是此时起,彼时伏,但总体上处于比男性卑微的境地。女性的性自由与性心理发展与其社会地位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地位,就难有性自由;即便是有了性自由,也是在男性所能宽容的范围内取得的。回顾历史上女性的性心理嬗变过程,从中总结出影响女性性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探讨女性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对提高女性性心理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针对社会经验少,经济不独立的女青少年、女大学生的性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和理论意义。

1 古代女性性心理思想

性学的历史不长,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性学思想在古代的医学、文学、哲学等学科中均有体现。虽然当时没有针对女性性心理的专门研究,但存在很多女性性心理思想。

1.1 西方古代女性性心理思想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的热情相当接近于20世纪。古希腊神话是当时人们在幻想中予以艺术加工的社会形态,虽然里面的神都是人们理想的化身,但“有一点却始终保持他们的凡人之性,这就是凡人的性本能。”[3]古希腊时代的性的奇特处之一就在于女子的性自由。在希腊人的性观念中,虽然女子的地位不高,但有一定的性自由,未婚生子不算污点;发生婚外性关系也无可非议;“……同性恋,特别是女同性恋,是比异性恋更为圣洁、更为高级的爱情形式”[4];“也是允许的,只要办理过公开登记过的手续”[5]。另外,“福柯曾注意到,在古希腊,人们也很重视性活动的节制,而不重视哪种行为对,哪种行为错。”[6]但在古罗马时代,女人就是使男人满足的工具和生育工具,其本身不受到任何人的重视。在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思想将女性视为二等人,主张严格的禁欲主义,将女性排斥在一切公共事务之外,女性的地位再次降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使女性得以解放,女性和男性一样,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人们追求美,自由选择对象。16世纪末至17世纪,清教徒主义势力强大起来,他们认为自从亚当被诱惑而堕落以来,全人类陷入混乱之中,于是为了抵制罪恶,要严格禁欲,女性的地位再次下降,直到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1.2 中国古代女性性心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性心理学思想,对性持肯定和开明态度的。据研究,中国性学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有代表性的概括是:“始源于远古商周,筑基于春秋先秦,鼎盛于秦汉隋唐,阻滞于宋元两朝,徘徊于明清近代,发扬于新建中国。”[7]

古代中国有两种主要的性观念:一是阴阳和合,二是节制欲望。古人认为女子的阴气取之不竭,而男子的阳气是有限的,因此,男子可以通过采阴来补阳,而女子也可以因激发其阴气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但若过度,则会精元亏损而生病折寿。

但是,从先秦时期就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贯穿了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之中。到了西汉,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礼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是崇尚妇女贞节的性文化开始浓厚起来。一夫可以多妻,但一妻不可以多夫。魏晋南北朝时为争得丈夫或其他男子的宠爱,女子之间相互嫉妒,开始崇尚奢侈与华丽,日益注重修饰,于是女子性嫉妒文化得以兴起,宠妓风气极为盛行。但在朝代末期,“统治者们又祭起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经,于是,妇女又被掷入更加严密的舆论氛围中加以蹂躏。”[8]性文化从隋朝开始有了变化,不再过分强调女子的贞节行为,女性有了一定的性自由,再嫁已不受限制。在繁荣而强盛的唐代,人们的性观念也开放起来,对女子的要求一度松弛下来,“其突出表现在性结合中门第观念的广泛应用,官办娼妓业的兴盛,女教学说的发展,言情文学的兴起等几个方面。”[9]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宋理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集儒、道、佛三家学说于一体的新学。它对女子贞节和性压抑的严格要求达到了更高阶段。程颐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等的妇女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随之中国妇女也进入了一个思想禁锢、行为束缚、宗教神化、礼教吃人的羁糜桎梏日益严格的性文化时代。”[10]

2 近代女性性心理研究的起源

2.1 西方近代女性性心理研究

十九世纪后期性学研究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标志性事件是1886年澳籍精神病学家克拉夫特•埃宾所著《性精神病态》的问世。这本著作被视为现代性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性学之父”伊凡•布洛赫在1912年主编了《性学手册大全》,首先提出“性科学”术语,使性的研究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一门独立科学。妇科专家K.B.戴维斯首次调查了女性性问题的社会方面,并在1929年出版了《2200位女性的性生活中的诸因素》,被认为是女性性学的开创者。

被誉为性心理学最著名的先驱之一的弗洛伊德,在1905年出版了《性学三论》一书,阐明了人类的本质与发展,对世界性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女性虽然不是天生的被动,但喜欢完成被动的目的,受虐性是真正的女性气质。“情结”、“羡慕”、“恋父情结”等都是他针对女性提出的概念,认为女性天性中存有固有的缺陷,是比男性低劣的。他还提出了女性的“阴道高潮”与“高潮”的区别,认为“女性的主要区在上面”[11]。另一位先驱哈夫洛克•霭理士,从1896年到1928年先后出版了巨著《性心理研究》七大卷,收集了数百个性研究实例关于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是最早系统收集这方面资料的第一人。他在1933年完成的《性心理学》一书是其代表性专著,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的开山之作。霭理士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视女性比男性低等,而是认为两性平等,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正常的需求。主张婚姻自由;女子只有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性自由;女子性责任自负等。其性心理学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性心理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社会上推广性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2 中国近代女性性心理研究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性权利的漠视,虽然与朱熹同时代的袁采(被称为“第一个女性同情论者”[12])提出了反对,但直到清末以后才开始真正有人对性观念提出改变,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13]1919年胡适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抨击旧观念,他说“劝人做烈女,罪等于杀人。”1921张竞生教授在北京大学先后开设了性心理学和美学,公开对性进行研究,提倡以情爱为基础的性生活和婚姻,1926年因出版《性史》招致一场灾祸般的冲击而被迫离开北京大学。1927年潘光旦先生编写了《冯小青》一书,模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分析了明末女诗人冯小青的性心理;1930年,成员参加了德国著名性学专家赫希菲尔德的性学演讲。此时女性的地位和性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真正单独地针对女性性心理的研究还很罕见。

3 现代女性性心理研究的演进

3.1 西方现代女性性心理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金赛的工作使受到德国纳粹迫害的性学研究得以复苏。金赛致力于广泛的(包括性犯罪与同)调查研究,并于1948年和1953年分别出版了专著《人类男性》(被性学界誉为“现代性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和《人类女性》,开创了独立针对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76到1977年间莎丽•海蒂出版了《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等三部性学报告,被称为现代性学经典之作。

性研究的另一个飞跃是人类性生理的实验室研究,是由妇产科医生马斯特斯和妻子约翰逊完成的。他们花了10年时间对18岁到89岁之间的382名女性和312名男性的性活动进行观察,并于1966年出版了《人类性反应》一书,开创了性心理研究的实验研究方法[14]。以后继续研究,并出版了《人类障碍》(1970年)、《同性恋》(1979年)等书。性学在20世纪后半叶的进展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也为以后的性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女权运动使得女性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参加了工作,与男性同工同酬,也使得自身的性自得到了伸张。在女权主义者眼中,性是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她们对性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性问题上,西方女权主义分为两个阵营――自由派和激进派,概括地说,前者强调女性性能量的释放,后者则致力于压抑男性的性能量。“女权主义最为关注的与性有关的问题有:性的性别差异、品问题、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女权主义应当对性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以及性解放与妇女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15]

3.2 中国现代女性性心理研究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强调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新中国领导人也积极倡导和支持性科学教育。时性学研究惨遭破坏而中断,改革开放后性学研究得以振兴并取得全面发展。198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吴阶平教授主持编译了《性医学》,标志着中国的性又被重新打破。

随着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影响的不断扩大,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方法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起来,对两性关系重新进行了分析和解构。在性学研究中女性主义视角与方法的渗入也使得女性的性自得到了正视与张扬。单独针对女性性心理的研究开始增多,尤其是针对女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越来越多。

4 女性性心理历史演变的启示

被历史忽视的女性性心理的发展在两性关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两性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存在与生产力的发展。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生育制度》一书中提出的两对社会绵续和稳定上所具有的两重性:一方面“两性关系是社会得以生存的大事”,另一方面“两性关系也存在着破坏社会结构的潜在力量。”[16]另外,弗洛伊德、霍妮等心理学家认为性问题是个体神经症人格产生的根本原因,影响着人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重视性问题,尤其是被忽略了很久以致形成很多误解与冲突的女性性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影响女性性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从中我们可以找到提高女性性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4.1 女性自身独立的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从女性性心理研究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女性的性自由与性权利与其社会地位有着密切关系,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又与其自身的经济独立状况又有着很强的关联。自古以来,女子之所以没有社会地位,处于比男性卑微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其自身经济不独立有关。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霭理士也认为,女性只有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性自由。因此,要想获得真正的性自,女性必须自立自强起来,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

4.2 传统性观念的内隐作用

传统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崇尚妇女贞节,强调女性要节制自己的望,“一女不侍二夫”。到宋朝,随着宋理学思想的提出,对女性性需求的压制与禁锢更是日益加深,以至明清时期人们谈性色变,认为“女人是祸水”,将性视为肮脏、下流、见不得人的“瘟神”。这种主张压制女性性需求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而今虽然是新世纪、现代化的社会,但是,封建传统性思想仍然在默默地影响着人们。这种影响不仅以男权为中心,是男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为许多女性所默认;并且在性道德判断方面存在着双重标准,对男性的较为宽容,而对女性的要求严格。因此,改进传统性观念是女性取得性权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4.3 性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影响

受传统性思想影响,在当前中国,家庭性教育不当,学校性教育缺乏,社会性教育混乱,加上传统上对女性社会地位和心理发展的漠视,对女性性心理产生了很多误解,其中代表性误解之一就是认为女性没有望,在过程中,应该处于被动的角色;如果女性主动要求性满足,就是不自重的表现。这种误解一直作为一种传统思想无形的占据着人们的观念空间。并且,以往研究只注重以男性为对象研究性心理问题,而把结论完全的应用到女性的身上,没有顾及女性作为独立群体的独特性心理发展特点。另外,由于缺乏性教育,很多女性,尤其是女青少年、女大学生在受到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和传统性观念的冲突影响下,性知识匮乏,产生很多性心理困扰,其失范现象越来越多。

因此,要想提高女性性心理健康,从其自身来讲,应注意培养本身自立自重的素质和性责任感,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勇于承担后果,做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这样既不会怨天尤人,又不会让自己陷入性伤害中而无法自拔。从外部因素来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调合作,共同营造和谐的性氛围,宣传正确的性观念和科学的性信息,对性问题不遮不掩,不卑不亢。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学校要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社会要做好媒体宣传工作,多以正面、健康的性信息呈现在大众面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女性的性心理健康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也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建设精神文明的组成成分,应受到高度重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特点,因此,应根据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性教育,促进其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

2 刘荣才主编.性心理学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2.

3 余凤高.西方性观念的变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9-10.

4 余凤高.西方性观念的变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5 余凤高.西方性观念的变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23.

6 李银河.李银河说性[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11.

7 王明辉.中国性学发展的马鞍形史迹[J].性学.1996(3).

8 石方.中国古代性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0.

9 石方.中国古代性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20.

10 石方.中国古代性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65.

11 [奥地利]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译.性学三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97.

12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49.

13 康有为著,李似珍评注.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76.

14 李银河主编.西方性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4-15.

15 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61.

16 转引自彭晓辉主编.性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9.

粤ICP备2021141569号-1
心理健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