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

虽然西方学术界公认guilford于1950年的演说辞标志着创造性心理测量研究的真正开端,但是有文献回顾(torrance,1982)发现,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虽然西方学术界公认于1950年的演说辞标志着创造性心理测量研究的真正开端,但是有文献回顾(,1982)发现,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人试图应用测验技术探讨想象与创造现象。和(1981)指出,早在1900年之前,binet和henri就提出过后来被视为创造性核心要素的发散思维测验。甚至本人也提到1898到1950年期间有关创造性和智力相互关系的研究文献。但是,总的来说,在20世纪上半叶,有关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文献十分有限,进展缓慢。有研究者( & ,1999)认为,这种情况可能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受行为主义教条的影响,使得早期研究未能受到后来心理学者的关注。

在(1950)年呼吁心理学家携起手来开展对创造性问题研究的前25年里,对创造性的研究热情得到空前的激发。这期间,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应用心理测量技术完成的。(1979)总结了这个时期创造性心理测量技术的两个类型:

创造性测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用于测量认知情感技能的测验,如兰斯维创造性思托测验等;一种是用于测量创造性人格特征的测验,如α传记调查表等。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力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创造性在本质上是否是一种包括对经验的开放性、冒险和自信在内的综合性人格特征,以及在创造性思维中,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认知过程是否与高智商儿童的认知过程相同?

创造性研究的心理测量范式的基本前提,是把它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质,这种心理特质能够通过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定量测定。这种研究范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定量测量,因此,一个人的创造性能被概括为在被控制的环境中的一个数字;测验发生在人为的背景中,并且以能力分析为基础。发散思维测验是创造性测量的核心,这些测验的形式是“产生无数新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产生唯一的正确答案”( & ,1999)。在分数评定方面,通常是根据被试回答的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致性来给出分数,并据此判定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水平。

在技术层面上,心理测量的范式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改进测量工具以便准确地测量出个体的创造性。创造思维测验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成就,被认为是“最常用的发散思维测验”( & ,1999)。在比较研究层面上,心理测量的范式重在对创造测验中得分高的人和得分低的人之间进行比较。例如,对文献的回顾表明,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在人格测验中倾向于表现出与缺乏创造能力的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 ,1999;feist,1999)。在描述性研究层面上母与子乱,心理测量的范式注重探讨创造性测量和其他测量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文献报告了有关创造测验的得分和智力测验的得分之间的关系( & o'hara,1999),而某些人格特质与创造能力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相关性( & ,1999;feist,1999)。

由于(1983)、(1979)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和一些理论研究者(,1988;,1988)提出了创造性研究的系统观,现在有关创造性的测量学研究比起从传统的认知和人格角度开展的研究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当前的心理测量学研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例如,在刚刚过去的15年到20年里,研究者已经将心理测量技术应用于对作品的创造性特征、与创造性有关的环境特征、创造性观念的产生和评价的测量过程中,并提出了用于测量同创造性行为有关的人格特征的新的测量技术。就目前来说,心理测量的研究技术代表着众多创造性研究方法中发展最为成熟的种类。正如和(1999)所指出的:“大多数对创造性的研究都依赖于心理测量的方法”,并认为“对于有关创造性的心理测量研究来说,它的优势就在于主要通过运用发散思维测验来对创造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粤ICP备2021141569号-1
心理健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