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下)

提到“童年创伤”我们很容易想到“原生家庭”,其实创伤事件远不止于家庭之殇。童年创伤是很多精神、心理、行为、躯体疾患的的高危因素。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变态杀人狂,以及精神病患者

女性心理创伤_女性心理创伤_女性心理创伤

提到“童年创伤”我们很容易想到“原生家庭”,其实创伤事件远不止于家庭之殇。

童年创伤是很多精神、心理、行为、躯体疾患的的高危因素。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变态杀人狂,以及精神病患者,多数曾有过严重的童年创伤经历。

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只要童年受过伤害,一辈子都活在阴影之下。

贫瘠的爱是一种虐待,过度的爱同样是一种伤害,因此如何解读“创伤”事件,对于成年后的修复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定义“创伤”,又该如何解读、对待它,才能减小创伤对于我们的影响呢?

童年获得了足够的爱,以后的人生就会同样去爱别人和得到别人的爱;那童年遭受了虐待,进入社会之后会延续这种虐待吗?

人拥有的最珍贵的礼物

就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空白用心等待,属于你的终究会找到你。

这样的问题,好像固定了一个观点:

童年有爱,长大就有爱;童年受创伤,长大就会去伤害别人。

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有爱和受虐,那只是童年时候,我们周围环境造成对我们心理的影响。

环境能影响人,但不代表你就要选择妥协。

我们拥有的最好的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就是自由的选择权力。

爱的事件背后肯定是爱,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但受虐的背后,它其实也是因为爱。

举个例子:

父母虐待儿童或那些虐待倾向的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

根本原因还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渴望得到爱而不得,所以选择虐待他人,以获得内心空虚和愤怒的满足。

根本点还是希望得到认同和爱。

那么,既然都是希望得到爱,那为什么要去做虐待他人这种把爱推出去的行动呢?

“创伤”事件的复杂程度

决定对人生的影响程度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小飞龙妈妈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女性心理创伤_女性心理创伤_女性心理创伤

要看“创伤”发生的年龄段,以及发生的频率如何。

是3岁之前发生的?还是3-6岁?还是7岁以后?是总是频繁地发生?还是偶尔发生?

看到你问的这个问题,我的情感告诉我,我特别希望说不会影响整个人生;

但是我的理智告诉我,或许真不是那样的。

还是要看是什么样的创伤,才能判断。

不过,可以尝试着用通俗的语言,启发你自己来回忆,发生的时间、频次和程度。

可以让我们共同想一想,你说是你小时候,你记得的事情对你影响大,还是你不记得的事情对你影响大呢?

这样问可能并不精准,换个问法,举例来说:

A说:我记得3岁时,我发高烧了 ,我爸半夜起来给我量了一次体温计,那是我印象中他唯一一次那么关心我、爱护我;B说:我记得3岁时,因为我偷拿了邻居家大哥哥的照片,我妈拉着我去跟那个大哥哥道歉,她完全不顾及我不想去道歉的感受。

你说,从小到大,A受到的创伤更多?还是B受到的创伤更多呢?

我想,应该是A受到的创伤更多一些~因为A记得的是温暖的事情,冷酷麻木的事可能太多了,都不咋记得了;

但恰恰是那些他记不得的冷酷和麻木,才构成了他真正的童年创伤。

这个,对他今后的整个人生,可能影响就会相对大一些了。

再比如,假设一个人在3岁前,他妈妈频繁地对他打骂虐待,或者非常极端的忽冷忽热,非打即亲,达到了成年后人格障碍的程度,那么真的有可能就很难有比较大的改观。

如果是出现在3-6岁这个年龄段,成年以后出现了神经症性的一些表象和症状了,那么则很大可能是不会影响一生。

再如果,都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大的强度,那就更不会影响整个人生了~

所以,还是得看最开始需要了解的那些信息,才能判断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

当然,我从情感上是真心希望不会影响整个人生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创伤

重要的是让改变发生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刘金 国家二级咨询师/IHNMA国际催眠师

从简练的问题中可以看到对所谓童年创伤的担心。

的确,很多文章和案例都在传递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童年遭受了虐待,会影响长大后的行为模式。

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创伤?”

遭受虐待是创伤,被过度保护甚至溺爱同样是创伤,简言之——不足或者过多都是创伤。

贫瘠的爱与过度的爱对一个人都会造成伤害。

一个被童年失爱的人和一个被家庭过度爱护的人,谁未来的路更难走?很难说清。

创伤固然会影响我们,但它不是我们过得不好的借口,只要从内心开始觉察和有意识的调整,都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创伤才更懂得什么是美好~既然向往美好就去追求~

童年没有创伤不代表永远不经历创伤,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对创伤,每一次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把创伤当成创伤,而不是如影随形的魔咒~

个体对创伤事件的反应

决定了童年创伤是否会延续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净土以人作为新起点,而不是以心理学作为起点。

我个人对童年创伤的理解是:面对曾经的童年创伤,“你会怎么办”决定了你会不会出现童年的创伤。

作为80后的尾巴,可以说小时候都遭受过来自父母的“无差别管教”。

又不听话,又捣乱了,脸一沉,语气一变,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赶紧往爷爷奶奶那里跑,要不然少不了屁股上又要多几个鞋印!

很多农村的八零后几乎都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也没见中国出现大规模的童年创伤问题啊?而且长大了,该干嘛干嘛,该创业创业,该养育父母就养育父母,该爱孩子就爱孩子,并没有太多问题。

要知道,曾经的80后在长辈眼里是“不省心”的一代人,对八零后有很多的担忧。现在来看,这些担忧大多是“杞人忧天”。

所以,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你是否受到过虐待,或者童年创伤,而在于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经历的,你的反应决定了你是否会延续这种童年创伤。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讲就是,你是否产生了有问题的防御机制!

个体对自身的这种“创伤经历”的解读,决定了个体是对内攻击,还是对外攻击,抑或无感觉。

对内攻击会造成个体自残,自我伤害,抑郁,焦虑,人格分裂,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外攻击会造成个体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虐待、虐杀杀动物或者他人,犯罪,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自大,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能对这种行为无感觉,也有可能会是压抑自我,缺乏独立自我与人格,没有同情心,不能共情,等不完整的个体发展。

童年创伤的自然遗忘、梳理或者释然,才能最终不会给个体留下创伤问题。

例如,因为自己的顽皮,打碎了家里新买的电视机,结果被亲爹揍的第二天不能下床。从行为上看,这就属于偶然性的“虐待”,个体会不会形成创伤,这需要根据个体的反应来断定。

如果他认为亲爹为了一台电视机而虐待自己,那么父子关系就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并最终演化成对外的强烈攻击性,例如虐待年老的父母,虐待动物等等。

如果认为自己总是不小心,总是惹祸,那么就会对内攻击,变得敏感、多疑、不自信、内向、自残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果个体压抑这种虐待行为,就会出现问题暂时性的自我逃避母子乱沦,跟父母关系冷淡,自我封闭等问题。

如果无意中听到了父母买这台电视机是为了给还在乡下的爷爷奶奶解闷,而自己亲手打碎了这份礼物,那么就会形成内在的愧疚,同样的也会变得敏感,内向,自我封闭等问题。

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父母原谅了孩子的过错,并给还在床上躺着的孩子做了一顿自己喜欢吃的饭,不轻易下厨的爸爸,亲自下厨,那么个体的这种创伤就会得到抚慰,既知道错了,又得到了父母的原谅,个体的发展就会变得正常,并不会发生童年创伤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童年创伤经历是引发个体青少年时期,以及成年时期心理问题的元凶之一。很多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曾经的童年创伤。很多正常个体的某些特定行为,也会追溯到童年的创伤。

所以说,对个体童年创伤的抚慰是决定个体是否会受到影响的关键,而创伤如何发展,则是个体跟成长经历互动决定的。

童年心理营养不足

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林语欣

女性心理创伤_女性心理创伤_女性心理创伤

童年,是我们心理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们需要的“心理营养”(爱、温暖、自尊等)得不到满足,这个心理发育不良的孩子,在内心的某个部分就停止了长大。

等到我们成年后,一旦遇到心理挫折,我们的行为就会被那个小孩指挥,沉浸在痛苦中,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痛苦。父母由于自身成长经历与文化的因素,很少能够完全懂得并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家庭的创伤,文化的创伤。童年的创伤带给我们的影响:1. 与内在失去联结

以身份丧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会跟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欲望脱节。

孩子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绪模式,才能了解自己内在的信号,他们也需要有人帮助,把思想由其情感中区分出来。但是如果家庭环境里充满了侵扰,这个孩子就必须把焦点完全投注在外,时间久了,他就失去了由内产生自尊的能力。

一旦缺少了健康的内在生活,一个人就会遭到放逐,而必须从外界寻找满足感。因此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的理解是,孩子需要相对安稳健康的家庭,少变故。2. 侵犯

受虐的孩子长大极有可能成为罪犯,这个过程叫做:与犯罪者的认同。

希特勒童年经常遭到毒打羞辱,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地主的私生子。因为性,身体和情感上的暴力带给孩子的惊吓太大,所以他会在受虐的过程中无法停留在自己里面。为了熬过这种痛苦,这个孩子会丧失掉对他本人身份的一切认同,反而成为犯罪者认同。

小时候被父母打过的孩子,有孩子之后更容易选择打孩子也是一种认同。

3. 自恋性失常症状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人无条件地爱他们,至少一开始的时候(注意这句话)。如果没有一位不带任何批判眼光,全心全意爱他们的父母或者照顾者,他们就会缺少一面镜子,而无从认识自己的身份。这是一种健康的自恋需要,让孩子有“我是可亲,可以被接纳、被重视”的认知,最后得到“我存在”这样的认知。

被剥夺此类自恋需求的内在小孩,成年之后会对爱、关注和情爱产生无厌的渴望。无论这个成年人无论得到多少的爱,总还觉得不够。

自恋需求被剥夺的孩子成年之后,他的需要可以表现出很多形式: 对一个又一个的人际关系感到失意失望。 永远在寻找一位能满足他一切需要的完美爱人 。成为有瘾癖的人 。靠寻求物质和金钱带来价值感 。 利用子女满足自恋需要4. 信任问题当照顾者不可信时,孩子会产生很深的不信任感。因此控制成为一种瘾癖。孩子通过信任父母,照顾者学会信任。而信任问题出现两种现象:过分信赖依赖别人(比如权威),另一个则是与人隔离。

5.内在与外在的实现行为外在实现:未被满足的需求会藉由情绪释放出来。

比如: 在别人的身上重施暴力, 对我们的孩子说或者做我们绝对不会说或做的事情。 自然产生的年龄退化---乱发脾气,噘嘴等(乱发脾气很多妈妈都有哦) 不合时宜的叛逆,执行理想化的父母规则。

内在实现:在自己身上施行过去所遭受的虐待。

比如会用童年遭受的惩罚方式惩罚自己。 向内实现的情感能量,会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比如肠胃疾病,头疼,背疼,关节炎,哮喘,心脏病,癌症。意外频生也是另一种向内实现的形式。

6. 不实际的幻想

这个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要直接为别人的感受而负责。

比如:

你看看你做的好事,你妈妈好难过。你可高兴了吧?你把你爸爸惹火了。

另外一种增强不实际的说法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成人之后我们会有这样的不实际幻想:如果我有钱,我就安全了。如果我的爱人离开我,我就会死。文凭可以使我聪明。如果我努力,世界就会回报我。等候会带来奇妙的结果。

童话通常会给我们这样的不实际的幻想,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都是在等待王子的拯救。男孩子从童话中学到不实际的期望,只要他们找寻和追求就会找到梦中情人。7. 亲密关系的失常当父母不能肯定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欲望,他就是排斥了孩子的真实自我。那时,一个“假我”就建立了。日久“假我”就变成了他以为他所是的那个人,而忘记了这个“假我”只是一个应变措施,是按别人的剧本产生的一幕戏而已。如果你不知自我为何,就无法与人亲近。

每个人都有强固的疆域界限。身体讲解能保护我们的身体,性疆界保护我们不会被迫与人发生性关系。情感疆界告诉我们自己感情范围的终点和别人感情的起点所在。这些疆界使我们明白何时我们的感受是有关自己的,何时是别人的。

还有智力和精神疆界决定我们的信念和价值。

当一个孩子因为疏忽或虐待而受伤,他的疆界就遭到破坏,会促成孩子发展处对遗弃或套牢的恐惧。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他并不会怕被人套牢。当他有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时候,也不会恐惧遭人遗弃。但是一旦少了强固的疆界,我们就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尽头和别人的起点。我们会难以向人说“不”,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无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8.上瘾性行为、强迫性行为

受了伤的内在小孩是导致瘾癖和上瘾性行为的主因;受了伤的内在小孩因生命受到伤害造成的心理转变就是上瘾性行为。比如:饮食性上瘾行为是最强烈的心情转化剂。

其他还有:认知瘾癖,是一种逃避感受的有利方式。思考可以使逃避感情的一种方法。还有悲伤瘾癖,恐惧瘾癖,喜悦瘾癖。 这些瘾癖的核心都是受了伤的内在小孩一直处在饥渴和无法餍足的需求里。9.思想扭曲皮亚杰把孩子称之为认知异客。孩子爱把事物绝对化,表现为:全有或全无的极端判断。

比如:如果你不爱我就是讨厌我。这是一种情感性推理。如,父母没有时间陪我是因为我不够好。爸爸打我是因为我做错了。

孩子需要有健康的示范,才好学会把思想与情感区分开来。思想扭曲的的模式是扩大化或者细节化。 成年之后会把事情变形扩大化或者恶劣化比如:我老了,社会保险系统没有钱怎么办?这纯粹疏于自己吓自己。

10.空虚由于真正的自我被遗弃了,里面留下了一个空缺,即“个人灵魂里的空洞”,真我丧失,他体验到的就是那个假我所要求的感受。 空虚会导致孤独。

尚未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的人,说话言不由衷,做事优柔寡断,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因为一些与当下毫不相关的事情遭受巨大的痛苦——哈维﹒杰金斯只有疗愈了过往的创伤,才能够消除原生家庭对个体生命的影响,重塑自己的人生剧本和滋养内在孩童;找回超越自我之道,做情绪主人;拥有健康身心;开启绽放、魅力幸福之源;让爱、宁静、喜悦、智慧及生命能量流淌出来;让生命走向丰盛·······

- End -

粤ICP备2021141569号-1
心理健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