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环境中的性别平等进展与女性力量释放

家庭暴力不是私事,而是社会公害,是违法犯罪。预防和制止包括家庭暴力在内的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事关消除歧视、促进性别平等,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各界持续努力,舆论结合具体性别暴力事件

家庭暴力不是私事,而是社会公害,是违法犯罪。预防和制止包括家庭暴力在内的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事关消除歧视、促进性别平等,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各界持续努力,舆论结合具体性别暴力事件,呼吁有效防治性别暴力问题。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问题任重道远。2021年3月,公安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全国公安机关反家暴工作、打击拐卖儿童专项行动做出通报,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各地公安机关共参与调处化解家庭矛盾纠纷825万余起,有效预防制止家庭暴力行为617万余起。但是家庭暴力依然不时见诸网络,一些恶性家暴案件引发网民愤慨。2021年2月,嫁给青海蜂农的女记者金瑜撰文自述长期被家暴、带子出逃。3月,福建一女子遭家暴头骨开裂昏迷63天,警方已立案。应该看到,反家庭暴力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需要多部门多机构间的有效合作。为此,有专家呼吁要在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机构,设立统一的报案热线、网络终端求助以及面对面的接案人员,给不同需求的求助者选择,确保反家暴取得实打实的成效。

针对妇女的性别暴力问题仍需持续关注。“江歌妈妈遭遇网络暴力5年起诉十名网友”,“清华大学跳舞女孩遭遇网络暴力”,检察院依法对“网络诽谤女子出轨自诉转公诉案”嫌疑人以诽谤罪提起公诉……这一系列事件都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舆论呼吁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消除性别暴力、维护妇女权益的理念和规则更加深入人心,要通过数据监测找出法律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识别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法律的效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制止性别暴力问题。

防止“饭圈文化”中的暴力伤害。“饭圈文化”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已从最初的为艺人作品应援渗透到各个方面,乃至滥用举报、控制评论、互撕谩骂、人肉搜索、网络暴力。2021年,曾经的“顶流”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其粉丝却坚信“凡凡是清白的”,叫嚣要组团探监、劫狱救人,对受害者都某进行各种污蔑和网络暴力,不仅造成二次伤害,也严重破坏网络生态。针对“饭圈”狂热到频繁“出圈”的问题,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14家平台还发起《构建清朗网络文化生态自律公约》,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督和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消除网络暴力,探索形成规范“饭圈”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性心理门诊,共建清朗网络空间,亟待关注。

新媒体中的性别敏感需进一步提升

新媒体的发展进程中,短视频因为较低的门槛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深受大众喜爱,不少网民沉浸在短视频带来的互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中。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已达8.8亿,并仍有增长趋势。有将近42.8%的用户开始自制并上传短视频,其中有68.5%的内容是在记录“个人生活”,女性成为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重要力量,在正视“她时代”到来的同时,也需要保持性别敏感的审慎。

女性经济和文化持续定义“她”时代。应该看到,如今网络对女性话语的包容度更高,网络直播带货、短视频中的女性以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共情心理,加之与消费主义形成完美结合,获得资本市场青睐。舆论呼吁要正视女性在网络表达中彰显的女性欲望、价值、诉求、情感与理想。有学者因此指出,以女性文化为主导的消费时代重新定义了女性存在的意义,“她”文化和 “她”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她”时代的到来。

避免“她经济”落入物化女性的窠臼。要看到网络直播带货、短视频中的女性,依然未能摆脱物化女性的标签,不自觉流露出被控制的、集体无意识的男性立场,满足男性审美的需要。有观点认为,消费景观制造了诸如饭圈文化、网络红人、直播带货、耽美、网络IP等消费符号,女性沉浸在信息技术建构的消费文化机制中,通过物质消费来证明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其中裹挟着消费主义的陷阱。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逐步建构性别二元对立,遮蔽了更深层次的性别权力结构问题。

继续警惕将性别平等极端化的思维。2021年,陈露控诉霍尊对她使用冷暴力、PUA的文章在网络上获得疯传。随着后续陈露因涉嫌敲诈勒索被刑拘,此前极力为陈露辩护的观点开始受到攻击。舆情观察员认为,一方面,要继续警惕少数人将维护妇女权益和推进性别平等的诉求极端化和误读;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部分网络大V煽动反对性别平等、固守性别刻板印象的力量,将反对极端男女平等的诉求扭曲为对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目标的质疑和攻击。

“暖被窝”不能演变为对女性的道德强制。2021年,某县政府网站公布了当地民政局就政协委员《关于重视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的建议》的回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问题正在逐步由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并明确“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随后,该题目在网络上被人为修改为《“解决农村大龄男娶媳妇难”很有必要》,并被进一步加工演绎为“暖农村大龄男被窝工程”,从而引发了极大的网络争议。有网民表示,择偶难从根本上是性别不平等和城乡差距相交织形成的复杂问题,要依法坚持婚恋自由,而不是对女性进行道德强制,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去为农村大龄男“暖被窝”。

开启儿童保护新征程,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2021年,保护儿童的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十四五”规划纲要倡导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开启儿童保护新征程,相关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但是针对儿童的暴力也并不鲜见,惩治拐卖儿童犯罪行为在网络上掀起新波澜。

保护儿童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202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70项主要目标和89项策略措施,纲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更加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对儿童的全方位保护,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重中之重,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重大决策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民政部强调对父母就地过年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文旅部发文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这一系列政策新举措,都从更深层面保障儿童权益,创设更加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美好环境。

舆论高度支持严惩针对儿童的暴力犯罪。2021年,重庆一男子为讨新女友欢心将一儿一女推下楼摔死被依法严惩,黑龙江哈尔滨强奸4岁女童的罪犯刘某被执行死刑,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香果女孩被害案”凶手杨某执行死刑……这一系列针对儿童的犯罪行为获得严惩,向全社会彰显法治的力量,表明国家依法严惩侵犯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定立场,宣扬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司法理念。

拐卖儿童犯罪持续获得网络关注。2021年12月6日,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被找到。2007年10月9日,四岁的孙卓被人用玩具车拐走,其父孙海洋历经千辛万苦寻子14年,警方终于破获这起拐卖案件。孙海洋寻子成功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接连寻亲成功的消息也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儿童拐卖犯罪行为对于寻亲家庭造成的伤害、买卖同罪的热议成为舆论场中较为敏感的话题。而由寻亲、打拐、对于买家的定义等引发的情感共鸣也引发网民群体效应,由此在全网引发了新一波寻亲行动,舆论呼吁严惩收买孩子的违法犯罪行为,让拐卖儿童犯罪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也要完善现行收养制度,关爱和救济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家庭。

舆情观察员认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妇女儿童网络舆情的发展新形势要求政府、妇联组织、网络平台和社会各界履行好推动男女平等的职责,要正视妇女需求,消除对妇女的歧视,进一步提升政策、新媒体平台和公众的性别敏感,持续建构性别平等的社会共识,切实保护好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持续发展进步。

粤ICP备2021141569号-1
心理健康测试